公元前270年,秦国进攻赵国,围困了阏与城,赵惠文王焦急万分,立即召见了名将廉颇,询问能否救援阏与。廉颇考虑了一下,回答道:“道远险狭,难救。”他的意思是,救援的路途既遥远又危险,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,出兵的话配资安全配资门户,风险大于收益。廉颇觉得,即便出兵,成功的几率也非常低,不如放弃。
赵惠文王虽然听从了廉颇的意见,但依然不甘心,于是再次召见了另一位大将乐乘。乐乘的看法与廉颇相同,认为救援几乎不可能,劝赵惠文王不要贸然出兵。可以说,廉颇和乐乘这两位大将的意见,基本确定了阏与无法轻易解救。
然而,赵惠文王仍然没有放弃,继续寻求解决方案,最终召见了赵奢。赵奢不同于其他将领,他不仅是一个武将,更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管理者。赵奢原本是负责田租征收的官员,凭借着严格的法治,他赢得了赵惠文王的信任,后来也被委以重任,带兵作战。在他的治理下,赵国财政安稳,民生富足。
赵惠文王知道赵奢深思熟虑,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,便向他请教。赵奢分析道:“道远险狭,譬如两只老鼠在洞中相遇,谁更勇敢,谁就能胜。”也就是说,虽然救援阏与困难重重,但只要有勇气、有决心,或许就能成功。这番话让赵惠文王看到了希望,于是决定任命赵奢亲自带兵去救阏与。
展开剩余70%赵奢明白,这一仗极其艰难,单凭勇气无法取胜,必须智勇双全。他在邯郸出发前,命令军队驻扎,严令军中不得有任何意见分歧,谁敢提出反对意见,立刻处死。他清楚,若军心不稳,计划必定失败。于是,他在驻扎的一个月中不仅没有进军,反而命令加固营垒,严密防守。
有侦查员建议立即进军救援阏与,赵奢却毫不犹豫地将其处决;有秦国间谍潜入,赵奢则安排人热情款待并放其离去。通过这一系列隐蔽的行动,赵奢让秦国误以为他并没有救援阏与的打算。终于,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后,赵奢带领军队迅速向阏与进发,成功占领了易守难攻的北山。秦军到达时,已失去先机,被赵奢和阏与守军合力夹击,死伤惨重,只得撤退。阏与因此成功获救,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阏与之战”。
赵奢的英勇和智慧让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,成为三国中最著名的将领之一,并被赵惠文王封为“马服君”,与廉颇、蔺相如并列为国宝级人物。
赵奢的儿子赵括,深受父亲影响,从小研读兵书,精通兵法。赵括虽然从未上过战场,但他自信满满,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兵法。当赵奢与赵括讨论战事时,赵括总是滔滔不绝,让父亲感到担忧。赵奢认为,兵法虽然重要,但战场经验更为关键,而赵括的兵法只是理论,缺乏实战的磨练。
然而,赵括始终未能上战场,直到长平之战爆发。赵孝成王为了改变赵军的颓势,决定换将,将廉颇调开,任命赵括为主帅。尽管赵括从未有过实战经验,他却对战斗充满信心,认为自己可以像父亲赵奢一样在战场上一战成名。然而,这场战斗的结果,却令所有人始料未及。
当时,秦国派出了名将白起,他的作战经验极为丰富,早已研究透赵括的性格和战术。赵括虽然勇敢,但缺乏战场经验,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对手——白起。最终,赵括带领赵军进攻秦军,正中了白起的计谋,赵军迅速溃败,赵括战死,赵军45万人被白起坑杀。
这场惨败给赵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,赵括因此背上了“纸上谈兵”的骂名。虽然赵括并非自愿上战场,而是被赵孝成王的决策推上了战场,但他的失败仍然深刻地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。
如果当时赵国能够坚持廉颇的坚壁不出策略,也许战争的结果不会如此惨烈。实际上,赵括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个人的责任,而是赵国当时在战略上的巨大失误。即使换了其他将领,结果可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。因为在面对强敌白起时,赵国已处于不可逆的劣势。
如果赵国当时能派出如李牧这样的名将,局势或许会有所不同,至少失败的程度会轻得多。但李牧并未参与长平之战,赵国的命运也因此无法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